第233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至于钦州,一年税银不过七百多两,与庆元府常年争夺倒数第一,而对方每年税银将将八百两。
甚至有时候飓风灾害太严重,钦州还得上折子请求朝廷减免赋税。
谢良臣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州的税银每年才几百两,要知道就是他大哥开个货栈,每年的收入都不止几百两。
不过更让他震惊的还在后头,那就是尹大人告诉他,等秋收过后,州府衙门的税银大概能增加到九百多,等向朝廷交过今年的钱款,他们便只剩两百多两用于衙门的开支,让他到时候省着点花。
两百两银子用一年,谢良臣简直不敢想,同时也庆幸他不用给下头的官员们工资而是由户部直接放,否则他岂不是刚来就要欠薪了?
怪不得刚才他见衙门里用的堂棍都断了还没换,而是用别的木头修补了一下,想来也是因为再采购堂棍得花钱吧。
因为实在没什么东西,所以两人公务交接十分快,不过五日便交盘清楚,尹大人也脱去官服归乡去了。
谢良臣在州府门口送他,年近七旬的老人身材已经有些佝偻,须皆白,身着一身洗得已看不出颜色的旧袍子,全部家当只几个装衣服和书的旧木箱,看着着实让人有些心酸。
虽然在他看来,尹大人不算是能吏,但不管如何,他也至少可说是个清官,而对一方百姓来说,地方官是清官便是求也求不来的幸运了。
卯时,谢良臣准时醒来,往窗外一瞧,已是晨曦微露。
六月的钦州天气已经十分温暖舒适,只要着单衣即可,谢良臣看外头阳光明媚,便打算不在家中吃早饭,而是出门逛逛。
然后他就现了一种很熟悉的食物,螺丝面。
是的,不是粉,也没有酸笋、炸脆的腐竹、豆角和花生,就是面而已。
因为酸笋这种东西并非原产广西,而是海南。
明朝琼州同知顾岕曾写了一本《海槎余录》,他在里面就介绍了酸笋的历史起源,即:“酸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
京城那些大户人家常用来解酒的酸笋鸡皮汤,说的就是这种酸笋,而不是四川放了盐的泡笋。
不过虽然没有酸笋,广西人吃螺丝的历史却十分悠久,也常用其来吊汤,所以谢良臣现在吃的这碗面里才会也有螺丝。
吃完面,谢良臣又开始逛起了街,想看看钦州的物产如何。
然后他就现,除了荔枝和龙眼之外,钦州的物产其实很丰富,各种各样的水果就不说了,谢良臣还看见了玉米和番薯,甚至还看见了一盆被用来当做观赏植物的辣椒!
前世如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等作物,基本都是在明朝时传入我国,但是在这个时代,谢良臣之前一直没见过这些东西。
联想到之前自己在鸿胪寺与卢子望翻译各种西学书籍时,现西方此刻正处在文艺复兴后期,那么刚好就对应到了前世的明朝,也就是十三到十七世纪。
至于这个世界之前出现的明朝,谢良臣只能认为是时空错乱之下的某些事情被提前触了,因此朝代也出现了混乱。
所以也就是说,这些外来物种也才刚刚传入沿海地区,还未来得及往内6推广。
想到离钦州不远处便是交趾国,而隔海还是琼州岛,谢良臣坐不住了,他得亲自下乡去瞧瞧到底还有哪些外来物种。
回了衙门,谢良臣便命人将杜通判找来,告诉他自己要下五县视察情况。
杜通判早知道官上任三把火,却没想到这位任知州大人干劲这么足,竟打算走遍五县。
官高一级压死人,没办法,他也只好陪着谢良臣加了两天的班,把州府里紧急的事物先处理完毕,然后跟着去了下头。
五县的县令听说知州大人来了,皆整了衣冠准备在县衙门口迎接,哪知知州大人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压根没去县衙,而是直接去了田间地头。
得到消息的县令们会骑马便骑马,不会骑马的就让人抬了轿子,紧赶慢赶的朝乡间去。
六月的稻谷已经灌浆,谢良臣查看了一下稻穗的情况,现还算饱满,只不如前世产量那么多,也暗暗点了点头。
广西全省的稻谷几乎都可以两熟,有的地方甚至可以三熟,钦州也一样。
只不过因为临海,而每年的五月至十月又是飓风的高期,差不多有五到六次,而每次飓风登6都会给当地居民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所以钦州百姓才会在交完税后填不饱肚子。
至于那些水果,古代交通条件恶劣,岭南就更是如此,东西卖不出去又不能存起来当饭吃,所以才会如此困难。
谢明章在沿海地区确实有生意,不过却是在广东和浙江。
广西境内受灾严重地区的百姓买不起能够造屋用的水泥,而买的起的又用不着,所以这才造成全省境内无一家造此能抗大风的屋子。
杜大人站在路边,见谢良臣放了稻穗又顺着田埂往林子里去,有心想要跟上,不过腿脚着实不便,只好作罢,便与一众衙役们在路边等着。
谢良臣刚进果林,就见对面树上有果子垂枝而下,果形椭圆,看着十分眼熟。
往前走了几步,谢良臣也终于看清那是什么了,竟是芒果!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