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清平世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话说真宗年间,此有一地刘员外,某日他的爱女刘翠翠随母到寺内进香,被该寺主持王和尚撞见,王和尚顿生邪念,将刘翠翠禁于寺内密室中。刘员外乃投状开封府,府尹包拯包大人微服私访被王和尚察觉,将包公擒拿,并吊在寺内大槐树上进行毒打。消息传到开封天波杨府,老太君派杨排凤前往营救。杨排凤与王和尚在金鸡岭上一场大战,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呶,这棵古槐就是当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冯过娓娓道来,说的活灵活现,犹若亲眼目睹了“王和尚吊打包龙图,杨排凤大战金鸡岭”。
这一日,冯沈氏开封府上庙烧香的“巡回演出”排到了尉氏县青云禅寺。
本朝皇帝大多崇尚道教,一遇到瘟疫就要请天师,让天师做法祈禳瘟疫。崇宁帝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不仅大兴土木建造道观,还给自己改名叫做道君皇帝,崇信道士林灵素,听林灵素之言,宠道灭佛,当然最后不了了之。
相较于“三武一宗”拆毁佛寺、命令僧尼还俗等暴力手段,常佶的灭佛显得“温柔”而坚定,动作力度一点点加大,企图从根本上将佛教拔起。先,他规定道士的地位在和尚之上,为道士“正名”。这还只是虚名的方面,接下来常佶的措施对佛教就产生了实质的影响。他规定,官员和老百姓一律不得拜佛和供养僧人。他又下令将佛经中诋毁道、儒两教相关的书籍全部焚毁。当时佛教与道教争长,双方难免有贬斥对方的语言。这次皇帝拉偏架,对佛教的打击是明显的。
接下来佛教受到的打击更大。皇帝正式下令,将佛教纳入道教。佛祖被连累而改称大觉金仙,罗汉、菩萨改称仙人、大士。不仅是佛教中的膜拜对象,现实生活中的僧尼也得改名。僧称为德士,尼为女德。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强制要求德士进入道学,学习道教知识。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佛教。
这其中,林灵素“功不可没”,听听他是如何给皇帝洗眼的“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
这种说法让常佶十分受用,因此得到了宠信,后来他更是直接称呼皇帝为“聪明神仙“。
作为道君皇帝,崇宁帝自然希望自己无论在政治还是宗教方面都能统治所有的臣民,因此游离于道教体系之外的佛教自然成为其改造对象。
再者,道教文化中讲究万物有灵,他们认为自然中的花鸟虫鱼就是天地间灵气的精粹,这样的说法与大艺术家常佶的艺术理念相吻合。他在《崇宁画谱》中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教艺术的喜爱,将其排在佛教艺术之前。相似的艺术理念也是其沉迷道教文化的重要理由之一。在《崇宁画谱》中有这样的说法
“牡丹芍药与鸾凤孔翠使之富贵,松竹梅菊与鸥鹭雁鹜必见幽闲。……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物之有得也。”
至于抑制佛教一事,虽然可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更多的还是处于常佶自己的利益,他还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认同其神仙的身份。
总体说来,他抑佛的手段较为温和,似乎效果并不显着。
“灭佛”自然是不可能的,现而今不仅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明显带有佛禅的意蕴,更出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在家修行的居士信众也开始出现。
各地寺院众多,计有四万余所,僧侣更是不计其数。大型寺院的组织人数众多,有些寺院中设置的职位多达四五十个。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如住持、方丈、监院、座、知客、维那等。
元佑间,杭州知府苏轼疏浚西湖,经费不足,苏轼为了早日完工,给当时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上了一份《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在这份上书中,苏轼恳求朝廷赐给杭州一百道度牒来开浚西湖,并承诺只要有这一百道度牒就可让他“尽力毕志”,完成开浚西湖这项大工程。
度牒本是朝廷给僧人的身份证明,为什么苏轼不问朝廷要钱粮,反而说只要一百道度牒就可竣工西湖开浚工程呢?僧人的度牒又为什么这么值钱呢?
大定建国后基本继承了昌楚的度牒制度,一方面严厉打击私度出家的僧人,规定“私剃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陈告,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但另一方面大定又进一步制度化了颁度牒给僧人的途径,而度牒之所以值钱也和度牒的颁制度密切相关。
太祖时规定僧人只有能够诵念佛经“五百纸”,然后每三百人中才能颁一道度牒。太宗雍熙二年又规定“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才允许颁给度牒。
因为佛教经典需要有较高文化水平以及耗费大量时间方能掌握,倘若不是真心出家少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去准备这样的考试,并且由于录取人数少,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过考试获取度牒的难度是很大的。
每逢皇帝登基、诞辰等大庆典礼时,为显皇恩浩荡,皇帝和朝廷也会拿出一些度牒赏赐给没有度牒的僧众。
如太平兴国元年,刚即位的太宗就下诏“普度天下僧众,凡十七万”。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