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孙权也在忙(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除了气候的不适应以外,让孙权失去再征夷洲信心的还有多山地形,用《临海水土志》的话说,就是“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农耕是中国文明的立身之本,平原又是农耕之本,如此多山的地形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价值。
台湾多山是事实,其核心山地由北向南纵贯全岛,最高峰玉山海拔高达3952米。
相比之下大6南方地区的最高点,广西北部的猫儿山,海拔不过米。
然而这并不代表台湾岛就没有大平原。常识告诉我们,在水流经年累月的搬运下,山麓地带多少都会形成此沿海平原的。
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台湾岛的降水十分充沛,加之又有足够多的山地提供泥沙,因此台湾岛的主体虽是山地,但仍有13的土地为平原。
由于岛屿东海岸海沟极深,不具备淤塞成6的条件。西部的台湾海峡一侧平均水深仅6o米,非常适合造就冲积平原。所以平原多分布于西侧。
这条与大6隔海峡相望的平原呈南宽北窄的走势,主要集中于台中市以南地区。
岛屿最北端的沿海地带,则已是山海相连之态。大平原的存在,也使得将台湾原住民,统一认定为所谓山夷,或者高山之族的看法并不准确。
台湾的开日渐深入后,那些在平原地区以农耕为生的原住民部落,在方志中的称呼就已普遍变成了“平埔番”族,意思为在平原居住的少数民族。
以台南和台北两市的选址来说,临海的台南位于南部平原的中心位置。北端的台北市则位于山地包夹的台北盆地中,依靠盆地之北的基隆港连接海洋。
如果当年吴军是从闽南或者粤东地区横渡台湾海峡,映入他们眼帘的必然是以台南为核心的大平原。
由建业城出长江口南下的话,最先看到并登6的就只能是围就台北的山地了。这一地理特点也喻示着,日后在台湾地区的开中,闽南、粤东移民将占据主导地位,只要他们能够适应台湾的气候。
虽然热带气候有点难以适应,但并非是中国文明的禁区。毕竟人是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只是需要付出代价和时间,更何况台湾岛还有大半属于温带。
事实上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纳入中国范畴的越南北部及海南岛,就属于热带气候区。
之后越南北部虽然独立,但也经历过北属时期,建制于海南岛的行政区屡遭兴废,但最起码自汉以来,中央王朝对于海南岛的治权就没有中断过。
两个原因让中原政权能够长期关注这两个热带板块,一是这两个板块都处在连通南海-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使得中原政权有机会因为海上贸易的存在,而对这统治这两个板块感兴趣。
二是越南与岭南6地相连,海南岛与大6之间的海峡宽度最窄处,还不到2o公里,管理起来难度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台湾岛即不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上,台湾海峡最窄处也有172公里,即便有大片平原可供屯垦移民,中原政权亦会觉得管理起来难度过高,将之纳入经略计划的时间也因此要晚得多。
为此虽然最起码自东吴起,就有广东、福建两地之民,跨海谋生的记录,但政府在行政上也只是在海峡中部的澎湖列岛,建制名为“澎湖巡检司”的行政机构,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利益,或者能够像北方草原那样,给中原政权以足够的压力,那么台湾岛之于中央之国的存在,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澎湖列岛距离台湾岛直接距离仅45公里,被视为台湾的门户,其主岛澎湖岛的面积为126平方公里。
如果作为移民开拓的目标,面积固然是小了点,但作为一个控制海峡的军事据点,这个体量却十分有利于防御。
此外澎湖正位于北回归线之北,气候上属于相对更容易适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于开始跨越海峡的中原政权来说,一切都刚刚好。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