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中国道教神秘面纱 上(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前言
◎道家跟道教的联系(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道教与道家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道教与道家并不是一码事。人们之所以容易混淆,不外乎有两点:
一、是老子既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道教教徒顶礼膜拜的尊神,被称为道教始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二、是道教吸纳了道家哲学的理论成分,特别是道家富有神秘玄虚内容的思想成分和价值追求,甚至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也被道教奉为经典。这些都容易让人们混淆道教与道家的区别。其实,道家对道教有很大影响,但道家并不等于道教。很简单,道家是哲学派别,是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中的一派;道教则是秦汉时期逐渐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作为哲学派别的道家学派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有着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而作为道教的宗教派别,它有自己的信奉尊神、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禁忌等内容。当然,为了进一步理清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应了解,道家鼻祖人物老子,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生卒年限无可考证,相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收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国家档案局局长的职务。由于职守关系,他熟悉历代各种典章制度,学识渊博而睿智,其代表作是有名的《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相传老子因战乱离家西行,过函谷关时应关长尹喜之求,作《道德经》五千言。其实,经学者研究考证,传世的老子《道德经》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四十》:“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明序其指意,故慎到着十二论,环渊着上下篇……”这里说的楚人黄渊学黄老之术,着上下篇,可能就是指《道德经》上下篇。所以,《老子》这本书文字多半由环渊撰写,其精神主旨则是老子的。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对研究道家学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具有不确定性和无限包容性,难以用语言形容,常
用“一”、“大”、“无”、“玄”等代表。老子用一个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冲破了传统神学思想的束缚,挑战并取代了商周以来绝对的人格神,即天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教产生后,将老子提出的“道”作为教义的核心加以崇拜和信仰,并予以神学解释。道教认为道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为宇宙的创世主和主宰者。“道”在道教这里已从哲学意义上被彻底神化。五斗米道创立之初,老子便被加上“太上老君”尊号,以后许多道士又假借其名,根据老子所着《道德经》等编写道教经典,完善道教教义,后经唐宋统治者的不断加封,老子不仅成了道教教主,人间神仙,其《道德经》亦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也被神格化了。例如,相传当年老子故乡苦县交通不便,老子用鞭赶牛,鞭断为两截,太清宫和老君台各留一截。道教既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和尊神,故将此物演变为簪,横插在道士髻上,以示尊崇。
再如,隋唐时期皇室实行儒、佛、道并奖政策,尤其李唐王朝特别重视道教,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始祖,故敬崇老君,道教因之大盛。唐玄宗最为崇道,遍立道观,一再追加老君尊号,还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礼遇道士,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把它视为诸经之。唐武宗更是醉心符箓炼丹,造作望仙楼观,宠信道教有加,并于会昌五年(即845年)下令灭佛,尊崇道教。现在,《道德经》作为重要的哲学着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地位下降。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道教劝善书有《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
一、道教概况
道教,是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二、道教历史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端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