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刘后道:&1dquo;谁无私念?先生是江南人氏,心里向着家乡一点,也是人之常qíng!何必称罪?”林凤致道:&1dquo;谢太后开恩宽解!那时迁都派的意见,比如北京漕运费工不便,北方战乱安危难保&he11ip;&he11ip;这些说法,其实臣私心里十分赞同。臣也以为,圣上若在南京,要比北京更好,尤其是北寇来袭之时&he11ip;&he11ip;”
刘后似乎也微微笑了一笑,道:&1dquo;不错,哀家其实也这么想过,我朝终究没有兵力剿灭北寇,他们隔几年就来一次,难保没一日得手,京城这地方危险得紧,安康是个孩子,还是呆在南京最好&he11ip;&he11ip;听说江南风物很好,太祖皇帝也是那边龙兴的,哀家一生未曾出过京城,心里面,却又何尝不想去看看,住着也不错。”林凤致道:&1dquo;太后所言极是。然而&he11ip;&he11ip;”
他声音蓦地提高:&1dquo;然而,北京城扼北下之要塞,龙气升腾之地,未可轻弃!迁都南京纵有一万个好处,却有一项大失——倘若北京无复都城,那么北寇来时,城中未必能够如此死守,各地也未必奋勇来援&he11ip;&he11ip;因此如若迁都南京,便是丢弃北京,丢弃给蛮族手里!因为长江以北无险可守,只消铁骑南下,中原大片江山,很快便不再为国朝所有,我们只能划江而治。建都南京或可保小朝廷不受北方异族兵力威胁,子孙万代绵延不绝,却弃绝了中原疆土与百姓,当年太宗皇帝毅然迁来北京,便是纵观大局而着眼,臣&he11ip;&he11ip;终究私心太甚。”
一口气说到最后,深深叩下去:&1dquo;臣从前只愿保殷氏皇朝万万年,却忘了疆土百姓,岂能或缺?国朝是殷氏之天下,是太祖太宗之基业&he11ip;&he11ip;却亦是黎民之国土,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安居乐业的所在。”
这番话顿说完,良久良久,大殿中都是一片寂静,静得林凤致仿佛听见外面北风呼啸,在宫殿深巷中回dang,犹如漫长凄哭。慈宁宫距离东宫,其实隔着很远,那个曾经怯怯抓着自己袍袖,柔软童音叫着&1dquo;先生”的孩子,大约总还在那里,也许只要奔过去紧紧搂住,就可以拿自己的身躯替他挡一切风刀霜剑。
一时间满眼都是酸楚,却坚定的抬起了头,目光炯炯看向帘内。殿中无风,却听到帘子里面佩环相碰极轻微的响,是太后在无意识的绞着衣摆,还是不自禁全身颤抖?好久才听里面喃喃的说了一句:&1dquo;太傅平身罢&he11ip;&he11ip;这些话,哀家是女流之辈,如何懂得。”
林凤致却不起身,仍是静默跪着。帘影闪动,似乎是刘后站了起来,声音竟有些失态:&1dquo;我不懂得&he11ip;&he11ip;我怎么能懂得这些?我只管执掌后宫,皇帝要册后,原应该由哀家下旨&he11ip;&he11ip;哀家亲自颁了旨意,说是我要他大婚的,也就行了!那孩子没半点不孝,大婚算是我的意思!其他的&he11ip;&he11ip;臣民议论,哀家来领!”
林凤致没有说出口的法子,太后却已经领悟了——这样做可以洗刷殷璠将被最严厉指责的&1dquo;不孝”之名,把京师军民的怨怼移到太后身上,甚至朝廷身上,小皇帝的窘境会缓解,可是却对局面毫无弥补。
甚至,非但毫无弥补,反而更加恶劣,至少在迁都之变的时候,大家还是相信小皇帝只是被南京的贼臣给挟制了;当现小皇帝居然在这个时候忙着成亲,满京定是失望到极点,却总还有一个拒绝迁都的北京朝廷可倚恃。如果由太后出面替小皇帝开脱,也就是表明连朝廷都支持皇帝留在南京了,那么北京军民一定人心涣散,危机难测!
从母亲角度着眼,太后如今能做的就是下旨称大婚出于己意,儿子毫无过失;而从掌权者角度着眼,太后最应该做的却是下诏斥责皇帝,表明绝不抛弃京城的严正立场,好勉力收拾人心抵抗外敌——前者是为殷璠这一个皇帝着想,后者是为国家前途着想。
内这一次居然什么意见都没有提出,是因为这样的选择委实太难,为君主,还是为社稷?这不应该出现矛盾的两者居然出现了矛盾,使大臣一时难以适从——当年废黜殷螭,好歹有其得位不正、荒唐无道的理由,如今殷璠是合理合法的继位人,gan的事qíng虽然会造成军民离心的恶劣下场,大臣们却知道他其实只是想做好,只是年幼乏智,而且使未成年的小皇帝陷入险境,内大臣实有未尽责之过,所以无法狠心抛弃不顾,另立主以保社稷。
林凤致于是只能低头不语,刘后声音颤抖,道:&1dquo;先生不赞同么?难道先生也要弃了安康?哀家&he11ip;&he11ip;委实不能,我&he11ip;&he11ip;我当年已经亏心&he11ip;&he11ip;只剩了这一个孩子,我若再不爱护他,如何去见先帝!况我居孀多年,这孩子我只当是亲生的了&he11ip;&he11ip;我也有私心,没有这孩子我便无地位&he11ip;&he11ip;可是到底养他这么多年。”
她句句话都如戳在林凤致心里,忍不住呼了一声:&1dquo;太后。”刘后急急的道:&1dquo;或许连这事,都不是他的本意,是那帮贼臣迫他做的!他才十五岁,孤身陷在外地,我们非但不助他,反而弃他毁他&he11ip;&he11ip;他一个孩子家如何受得起?”林凤致缓缓的道:&1dquo;是&he11ip;&he11ip;臣也不敢说这就是皇上的本意,可是&he11ip;&he11ip;圣旨见在。”
圣旨颁布,便代表皇帝的意思——哪怕是被迫的意思,糊涂的意思,错误的意思,都是代表着官方态度。
而且大婚不是迁都,乃是皇帝的私事,官员是无法gan涉到那么细致的,所以皇帝或许会被迫答应迁都,不可能被迫答应娶亲,又何况有吴南龄反对的密揭在,敲钉转角证明小皇帝一意孤行,违背制度,自私自利。
刘后颓然坐倒,过了半晌,喃喃的道:&1dquo;报应&he11ip;&he11ip;真是报应。他一个孩子家,我本不该那么早的请先生离开,让他亲政,他哪里负担得起这般责任?我&he11ip;&he11ip;我终究是对不住先帝。”
做母亲的要为儿子负责,做先生的要为学生负责——然而做皇帝要为社稷负责,做大臣要为国家负责。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无可逃避。
刘后和林凤致商议关于殷璠的事时,还想到了另一个至关紧要的人,却均不曾提起——殷螭一生最喜欢混水摸鱼,眼下这等形势,正是他的大好机会,岂能不利用?林凤致几乎可以想象得出他笑得满面net风,来取笑自己教出的学生蠢笨无比,白白把好一块肥rou让他吃了。
京城中可想而知要大乱,刘氏后党会不会由此攫取权力还难说,再加上这个具有前废帝头衔的家伙借机作怪,委实是个极坏的局面,却又无力拦阻!
虽然刘后业已下定了决心,斥责皇帝擅自在南京大婚、声明朝廷决不放弃的懿旨,却拖延了两日不曾颁布下来。这两日内,不消说北京市民群qíng激愤已极,也不消说殷螭在其间颇gan了些推波助澜、兴风作1ang的事。所以当内无法再集体沉默,主动向太后请示时,慈宁宫垂帘后慢慢递出大臣们的揭帖与文书,刘后声音竟是平静:&1dquo;哀家正领着太皇太后懿旨,决意请先生们拟诏——皇帝在南京犯了错,哀家也不敢护短,先生若觉得靖王监国是好主意,不妨也跟哀家讲明。”
叶德明领头跪了下来,大声道:&1dquo;臣等万万不敢!靖王&he11ip;&he11ip;这几日果真不甚安宁,也有些不知好歹的臣子上过奏折提议,但臣等如何敢替天家做主?只是&he11ip;&he11ip;刘太师&he11ip;&he11ip;”
因为民qíng重沸腾的缘故,刘秉忠又开始派兵镇压,并且再次提出戒严令,这回因为百姓抗议闹得太厉害,连日聚集在金水桥破口痛骂不已,甚至有放火焚烧杂物、往宫门泼屎尿的,百官上下朝都无法成行,所以部终于不得不答应派军队戒严,维持京城太平。这一来满京的管制权便大部分落到了刘氏手中,连禁军与羽林军都归了刘秉忠节制,城中唯一保持独立的军事力量便是殷螭的五千jīng骑兵,并且城外还有其所属袁百胜带领近七万兵马驻守着,所以畏惧刘氏的文臣们虽明知他不是好相与,却也不得不借重三分。
何况小皇帝犯错的时候,朝廷也挨骂甚多,刘氏更是因为直接镇压百姓而遭到京师市民异口同声的斥责,殷螭正好趁这个时机大大拉拢人心,打出良好名声的招牌——虽然他这废帝的名声也委实不甚好。但市民们常常是健忘的,眼下有更招气的人时,就忘记了此人也曾做过无道昏君。于是&1dquo;靖王监国”的呼声居然一日比一日高了起来,使大臣们也开始动摇不定。
因为刘太师到底是太后的兄长,所以刘后听了叶德明的话,不免沉默一晌,过一阵忽然轻声问道:&1dquo;林太傅意下如何?”林凤致也跪倒,回答道:&1dquo;臣这几日都在文渊值宿,不曾回家。”
他这回答似乎跟太后的问话似乎驴唇不对马嘴,然而二人心中都是清楚的——刘后终究是女人,有时会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想法,觉得林凤致与殷螭到底有qíng,未必不能以qíng动之胁之,使他收手;林凤致却知道殷螭即使来找自己,也只会炫耀,不会听劝,qíng爱归qíng爱,利益归利益,殷螭再自称一往qíng深,也决不会为一个爱字放弃一切,除非不得不放弃,才会在到不了手之后,挂在嘴上标榜不已。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