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督察院(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朱棣被朝廷大军监视后,非常害怕,知道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但他仍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软肋握在建文帝手中。什么软肋呢?他的三个儿子。
1399年5月,是朱元章的忌日。为了防备朝廷借祭拜之机削掉自己,他装病不出,派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代表,前去朝廷参加太祖祭拜活动。
果然,朱家三兄弟一入京,齐泰就建议建文帝将三兄弟作为人质扣押,以便在接下来的削藩中扼制朱棣。但黄子澄却不这么认为。
“时世子、二郡王高煦、三郡王高燧皆在京,齐泰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黄子澄曰:不可。事觉则彼先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遂遣归。寻悔,遣人追之不及。“(《明太宗实录》)
如果扣押了他们,燕王就有了反叛理由。不如放他们回去,不使燕王产生怀疑。于是就放三兄弟回去。很快就后悔了,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
两个月后,朱棣正式起兵反叛。
第三,用人失当。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率13万大军平叛,但出师不利,连吃燕军败仗。
如果朝廷军队及时调整策略,以当时朝廷军队的势力,相比燕军仍有绝对优势。但黄子澄却再次犯下了两个重大错误:
一是临阵换将。向朝廷建议更换大将,并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犯了兵家大忌。
二是用人失当。曹国公李景隆是朱元章的外甥李文忠之子,外貌仪表堂堂,喜读兵书,但从没有带过兵,而且此人刚愎自用,在将领中威信很低。
朱棣听说朝廷任命李景隆为平叛大将军时,不惧反喜,笑着对众将说:“李景隆少谋又自负,看着强硬其实胆小,刻薄善妒自以为是,朝廷将统兵大权交给他,真是天助我也!“
事实也正如朱棣所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景隆虽手握5o万大军,但治军无方,胆怯畏战,朝廷军队上下离心,屡战屡败,接连丧师失地。14oo年,李景隆济南溃败后,朝廷和燕军的势力已经生了逆转,朝廷局势及及可危,只好撤掉李景隆。
自知荐人失误的黄子澄失声恸哭:“大势已去,我推荐李景隆率军,真是误国罪人啊!”
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明史》)
但建文帝却并没有治罪李景隆,后来,燕军攻到南京时,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给了建文帝致命一击。
朝廷大军兵败,建文帝不知所终,黄子澄作为朝廷最为宠信的谋臣,在靖难之变中昏招频出,固然铸下大错,但他忠心事主、一身正气,被俘后面对朱棣的审问,铁骨铮铮,宁死不屈,为后世留下了忠烈之臣的美名。
南京失守之时,黄子澄正在外募兵,与苏州知府姚善、原袁州知府杨任等人共谋反抗朱棣,并将自己的妻子许氏和四个儿子接到苏州,决心誓死效忠建文帝,后被人告,全家被捕。
黄子澄被押到南京后,明成祖朱棣亲自审问他,斥责他鼓动朝廷削藩,与自己作对。黄子澄康慨陈词,怒骂朱棣造反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将其肢解杀害,并诛灭九族。
“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明史》)
朱棣在历史上以残忍出名,即位后,疯狂报复靖难之役中与其作对的建文帝旧臣。黄子澄家族有4oo多人被牵连杀害、戍边充军。
更令人指的是,朱棣连黄子澄等“罪臣“的女卷也不放过,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子澄的妹妹和齐泰的姐姐、外甥女等四人被关在教坊司,每天有2o多个男人轮流凌辱,生不如死。朱棣还下令,“女犯“被凌辱怀孕生了儿子就送到妓院做奴役,生了女儿就继续充妓。
可想不到事实上的黄子澄,行事作风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般光明磊落和刚正,不由得开始谨慎起来。
就在他思绪混乱之时,门子张家表叔来报,说是兵部尚书齐泰有请,请他登门做客。
这便不由得让张丹青开始狐疑起来,朱允文的这三个大心腹,看来已经起了不太明显的裂痕了,前头有黄子澄对自己暗中打压和针对,这还没反应过来,齐泰便对自己出了邀请。
只是去与不去,让张丹青开始微微的犹豫起来,毕竟自己只是想老老实实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并没有想过要卷入朝堂之中的是非和争斗。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