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子常提到&1dquo;中”和&1dquo;中庸”,如&1dquo;允执其中”(《尧曰》),&1dquo;中庸之为德,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后来儒家不同学派把&1dquo;中”的观念向不同的方向
展。特别是思孟学派,把&1dquo;中庸”思想展到极致。孟子主张&1dquo;中道而立”,子
思著《中庸》,述孔子之意说:&1dquo;君子而时中”。也就是要&1dquo;执两用中”,&1dquo;致中
和”。在道德实践中,&1dquo;过”与&1dquo;不及”都是违背中道的。荀子认为:&1dquo;先王之道,
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易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
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又说:一事行失中,谓之奸事,
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以服也”(同上)。他
把是否实行&1dquo;中道”,与社会的治乱结合起来,指出所谓&1dquo;中”,就是合乎礼义。
这个&1dquo;中”也就是&1dquo;当”,所以他说:&1dquo;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苛察,名不贵苟
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之赴泽,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
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荀子·不苟》)到了汉代,董仲舒把&1dquo;中”看成
了万古不变的神秘&1dquo;天道”的体现,&1dquo;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春
秋繁露·循天之道》),后来许多儒学家承袭了这种观点。
柳宗元在评价6淳的主要贡献时说:&1dquo;明章大中,露公器”[注]。6淳学派
讲&1dquo;中道”,继承了葡子的观点,而柳宗元所主张的&1dquo;大中之道”,近承6淳、远
继荀子,其中心内容也是以儒家的礼、义为指导思想,以达到改造现实、&1dquo;辅时及
物”的政治目的。
在柳宗元的思想中,&1dquo;大中之道”就是&1dquo;当”,也就是&1dquo;经”与&1dquo;权”的统一。
作到了&1dquo;经”&1dquo;权”统一的&1dquo;当”,也就实现了&1dquo;大中之道”。他在《断刑论》中
指出:
果以为仁必知经,智必知权,是又未尽于经权之道也。何也?经也者,常也;
权也者,达经者也。皆仁智之事也。离之,滋惑矣。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
二者,强名也,日当,斯尽之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