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1dquo;知性”以&1dquo;知天”,以此达到天人相通的目的。但孟子所说的&1dquo;天”还不是有目
的、有意志的人格神。荀子更强调&1dquo;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提出&1dquo;明于天人之分”,
&1dquo;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天论》)的光辉思想。因此,先秦儒
学始终洋溢着理性的精神。但到了秦汉以后,特别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学
的理性主义精神被泯没不彰。天被描绘为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在冥冥之中主宰着
人间的祸福与国家的治乱兴衰。这种&1dquo;天人感应”思想虽经王充等唯物论者的批判,
但一直在汉唐意识形态领域居于统治地位,儒学被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连韩愈也信
守这种天命论,将人的贫富贵贱归之于天命。认为&1dquo;贤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祝与
福存乎天”[注]。在柳宗元时代,&1dquo;务言天而不言人”,推天引神的风气泛滥,柳
宗元继承荀子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
神学外衣,还&1dquo;圣人之道”以本来面目,恢复儒学的&1dquo;人学”特征。
柳宗元在他的著作中,阐明传统儒学的根本精神,对天人感应、鬼神迷信进行
了全面的批判,扬了葡派儒学的理性精神。在宇宙论问题上,柳宗元认为,关于
悠远而渺茫的宇宙起源问题,虽然有过许多荒诞的传说,但都不足以信。事实上,
昼夜交替、万物生成,都是&1dquo;元气”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外在力量使其如此。
他以《天对》为题,对屈原《天问》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解答:&1dquo;本始之
茫,诞者传焉。&he11ip;&he11ip;囗黑晰砂,往来屯屯。囗昧革华,惟元气存,而何为焉?”所
以,&1dquo;天”&1dquo;地”都是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1dquo;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
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天说》)
解决了宇宙观的问题,天人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神学目
的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命运是由上天掌管,人的自由被神剥夺了。柳宗元的宇宙论中
已经排除了一切造物主的地位。他说:&1dquo;天地,大果囗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
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
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天说》)因此,人间的祸福完全由人类自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